阿富汗:巴拉克-奥巴马少不了上合组织
03.04.2009 14:08
上海合作组织于莫斯科举行了阿富汗问题特别国际会议之后联合国紧接着举行了海牙阿富汗国际会议。两次会议主题是阿富汗重建。这不令人意外,因为世界对阿富汗问题表示担忧,并准备以国际合作解决阿富汗问题。

大约2千名与会者聚集于海牙世界论坛会议中心。来自72个国家外交部和高级官员以及联合国、欧盟、北约、国际银行、国际金融基金、非官人文组织等20个国际组织代表应邀请参与海牙会议。驻阿富汗“国际安全援助部队''代表也前来了海牙。此次会议的规模再次表明,阿富汗问题在当今世界中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

海牙会议上的主要提纲为’‘地区框架内的全面策略''。会议的重点是美国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战略。美国总统3月27日宣布了此''全面的策略''...同一天莫斯科举行了为其一天的阿富汗问题特别国际会议。这很难说是一个巧合。

莫斯科已经天黑了,而华盛顿刚刚天亮。据推测,美国总统宣布其阿富汗全面策略之前必须知道莫斯科阿富汗问题特别国际会议成果,以便对策略加以及时的修改。据所周知,对美国和北约而言,上合组织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工作是一个意外的现象。现在美国和北约必须颇为关注上合组织。

所有的观察员认为,奥巴马新的战略中最让人大为吃惊的是倡议建立一个由北约国家以及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组成的''联合国—阿富汗''联络组。

美国不仅宣告要与其它国家分担对阿富汗的责任,实际上美国宣告准备将阿富汗''分给''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没有人想到会发生这样的转变。

为了解美国总统的战略中发生的变化,让我们回归莫斯科阿富汗问题特别国际会议吧。

于莫斯科举行的阿富汗问题特别国际会议特点在于此次会议是由上合组织主持的。会议上除了探讨来自阿富汗的恐怖主义危险,毒品贩卖,跨国罪犯等传统的问题之外,还着重讨论地区合作。莫斯科会议上作报告的官员一致强调,只有与阿富汗邻国和地区邻国(除了土库曼以外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或是观察员国)进行密切合作才能解决阿富汗存在的问题。

参与莫斯科会议上有不少北约国家。据所了解,美国和北约对上合组织的态度非常审慎, 因此地区合作这一设想会''受到冷待''。但是全部与会者一致强调称,要使用地区合作为主的策略来解决阿富汗问题。

此建议是由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加拿大在内的美国的盟友而提倡的。以上的国家(与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帕特里克•穆恩不同),将地区合作视为解决阿富汗问题的''惟一核心的方法''。

此建议代表一个新鲜看法,因此大家都一致赞成莫斯科会上提倡的从''国际社会合作''转到 ''地区合作''策略的转移。

奥巴马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宣布建立一个由保持该地区安全的各国家组成的''阿富汗-巴基斯坦''联络组。据奥巴马所说,此联络组应该包括北约和波斯湾阿拉伯国家等华盛顿的传统盟友和中亚各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伊朗。简单来说,''阿富汗-巴基斯坦''联络组也要包括上合组织成员国和观察成员国(美国和北约有意不关注上合组织,而它们不妨对上合组织给予关注)。

俄罗斯总统认为''必须寻找共同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办法。非常重要的是应该明白,美国和俄罗斯要把在莫斯科和海牙定期举行的阿富汗问题会议视为两国的合作,而不是角逐。''

值得指出是阿富汗不是在上合组织地区的''外沿'',而位于该地区的中心。阿富汗在东、南和西方与上合组织观察成员国接壤。阿国的北方邻国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即:中国、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北方邻国其中还有土库曼,它没有加入任何组织。土库曼积极参与阿富汗重建。据传统,土库曼与中亚各国在任何问题上进行密切合作,阿富汗问题不是个例外。

地里不是惟一的决定性因素。2001至2002年度冬天是上合组织正式成立的时间,就是那时候美国刚刚开始对阿富汗采取名为''持久自由''的军事行动。上合组织从开始对阿富汗努力形成自己的政策。

对阿富汗采取的正确政策取决于对中亚、中亚各国内外关系的了解程度。

当然美国和北约不想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上合组织也不想阿富汗加入北约。这是明显的事实。除了此事实之外还有很重要的真理。

无论北约、集体安全条约组织还是上合组织,喀布尔都不能自愿加入。但是喀布尔能够协助建立北约与上合组织在阿富汗问题上合作的机制,此方案是完全可行的。

实际上北约军宾不驻扎在阿富汗。阿富汗驻扎的只是联合国的“国际安全援助部队''。其实''国际安全援助部队''曾请北约负责领导其部队,北约没有拒绝。上合组织何不担负领导阿富汗邻国?值得指出是喀布尔与其邻国在双边关系框架内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如果上合组织这样作,北约不会再怀疑莫斯科和北京诱惑阿富汗加入上合组织。相反这是合作的典范。

今天这样的设想显得比较脱离现实的。但是当下美国政府在考虑一些问题,其中有美国为何需要阿富汗,如何将控制阿富汗?不管怎么样,美国头一次决定在地区框架内进行其全新的阿富汗政策。

彼得 郭家罗夫 政治评论员

 

http://infoshos.ru/cn/?idn=3980